亲子阅读,听起来温馨之至。单从字面来看,人们很容易在大脑中构造出一个好学上进,文化氛围极浓的家庭场面。可实际情形,并不全都是如此,有好多不当的读书行为和观念,混杂其中。这些观念和行为,有些还对孩子阅读能力提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 阅读不只是为了考试答题
有很多家长,无论是陪孩子读书,还是要求孩子读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那就是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语文考个更体面的分数。
阅读有助于写作,有助于积累理解能力,但其间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只要阅读足够多,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就随之上升,这只是好多家长的相当然。
如果把孩子的阅读,仅仅看成是为了应对考试的手段,必然会加重孩子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负担,把阅读看成是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享受。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带有太明确的目标指向,也会让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行为期望过高,产生急躁心理。
不少家长曾质问孩子,读了这么多的书,为什么阅读理解和作文还是老样子?这种情形就是功利性阅读观念的产物。
阅读,是人们自我完善和途径方法。从阅读中获得具体的知识或精神力量,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有效方式之一。善用阅读和善于阅读,将受用一生,所以,没必要把孩子的阅读目的,仅仅定义在语文考试上面。
2 别把亲子阅读变成对孩子的说教
有些家长,把亲子阅读过程,变成了一个对孩子进行语文考试或家长对孩子说教的过程。
和孩子一起读完一篇文章,就要问孩子,你从书中想到了什么?阅读完后有什么感悟。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家长发现孩子的观念和传统看法或自己的理解有不同之处,就开始充当孩子的老师,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想,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诸不知,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反而会摧毁孩子的思想力。
并没有谁规定读某篇文章,一定要得出某种感想。而且你只能这样想,不能那样想,这全是对阅读的误解,是标准化语文考试的恶果。
在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在面对同一事件或读同一本书之后,结论和观点会出现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这也正是阅读对每个人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看到写荷花的文字,就一定要想到君子,不能想别的;读到小猫钓鱼的故事,就只能批评小猫三心二意,而不能抱怨猫妈妈忽略对小猫的管理。
僵化的固定结论,强加给孩子,并贴上“正确”与“错误”的标签,会一步步摧毁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只能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说人云亦云的观点。
3 孩子应该读什么书
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中存在两种似是而非的思想,一种叫开卷有益,只要是读书,无论读什么,总归是有好处的。另一种叫跟着感觉走,喜欢读啥就读啥,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兴趣”。
且不说有些违法读物不健康,做不到“开卷有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间之书浩如烟海,个人精力和时间极其有限。以有限的个人精力投入无限的书籍海洋,如果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恐怕也只能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
在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如果把阅读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也必然会使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