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家电

哪些家电产品会迎来新的商业赛道和风口

随着家电产品的竞争,告别单一的硬件功能、持续参数比拼,悄然迈入多维度的工业设计、功能场景、智慧体验等系统博弈,对于2021年的中国家电产业来说,哪些产品和品类又…

随着家电产品的竞争,告别单一的硬件功能、持续参数比拼,悄然迈入多维度的工业设计、功能场景、智慧体验等系统博弈,对于2021年的中国家电产业来说,哪些产品和品类又将迎来新的商业赛道和机会?

产品、用户、渠道,共同构成近30年来中国家电市场竞争“三要素”。相对于用户和渠道,家电企业要么缺乏主动权、要么面临诸多变数,只能在拥有主动权的产品创新迭代上,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希望以此撬动零售渠道裂变,并主导用户消费升级。

那么,站在家电产业从单一硬件产品的技术竞赛,迈向家庭场景下全套方案的设计施工服务等综合实力较量的拐点上,2021年哪些家电产品又将迎来新的商业赛道和机会呢?对于众多的家电企业,以及家电经销商来说,又能否以产品牌撬动用户牌,从而打出新的节奏和步伐?

对此,家电圈梳理来自企业和商家等多方的意见后发现,2021年的家电产品机会主要来自两个维度:第一个,基于家电单品的差异化创新和突破,这是最近20多年以来引领消费升级主引擎;第二个,基于家庭场景的全套方案落地与执行,这将是未来10年撬动消费升级和用户圈层化经营的新动力。

家电品类创新没红利,回归产品需求创新

目前来看,基于家电品类的创新红利,已经基本上消失了。近20年来,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以及厨电、热水器、小家电等品类之外的新品类创新,难度越来越大。一是数量少、二是空间小、三是投入周期长。包括空气净化器、吸尘器、净水机,以及洗碗机等,都不是家电业的新品类,而是老品类迎来一轮消费市场的新引爆。真正意义上的家电新品类,在最近10年的中国家电行业,屈指可数。

不过,在家电新品类创新红利少见的背景下,单一产品的功能化和体验化创新,并没有减速反而出现了新的增长。短短20多年间,众多家电产品在经历健康化、高端化、品质化,以及智能化多次迭代后,不断引领着家庭消费的升级与分化。一般来说,这两年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一轮“品牌化、品质化和高性价比化”的全新走势,不是简单的“越来越贵和越来越便宜”,而是消费原力的崛起:一边是愿意为“好产品”买单;另一边则是希望可以“自我选择”。

由此,这也基本上确立2021年为起点的家电产品新赛道:基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背景下的产品差异化创新迭代。不是产品品类的创新,而是现有产品功能、体验,以及定位的创新裂变。不是盲目地追求颠覆性创新,而是要努力探索人性化创新和体验式创新;不要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怪圈,主打创新炒作,而是基于最合适状态下的创新。

家庭场景不拼创新,只比落地执行能力

过去的2020年,对于中国家电产业来说,最大亮点不是电商直播撬动渠道变革,更不是市场意外频发下的行业“低开高走”,而是家电产品的创新迎来“新道场”:基于家庭生活场景下的“个性化、可定制”系统方案落地和引爆。

面向未来10年的家电消费市场,基于生活场景下的产品成套方案、全屋解决方案,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成为中外家电巨头在一线市场上“拼抢和争夺”的热点。这不只是新的商业机会,还是全新的产业赛道。

不过,在家电圈看来,基于场景下的成套和全屋解决方案比拼,企业间博弈的不是创新实力,而是快速的产品落地和消费引爆。简单来说,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较量,而是基于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基础上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市场推广和系统服务等全案实力较量。

由此,如何面向家庭这个“新赛场”、场景这个“新逻辑”探索全新的商业落地路径和玩法,成为制胜的关键筹码:

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家电“卖出去”,而是要在家庭场景下的“用起来”、“用顺手”。这考验的不只是营销推广的实力,还需要配套专业的设计、安装、施工、服务等一体化实力。真正依靠全案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临门一脚”的引爆和落地;

另一方面,不是简单的产品“拼技术”,而是要主导用户生活方式的“大升级”、“新变革”。这就要求所有家电厂商必须要转变经营策略,不是以低价为主导的产品规模化出货,而是以服务体验为主导的全屋解决方案落地,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新颠覆。

这几年来,家电企业和商家围绕用户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消费理念的裂变,聚焦产品这个主赛道从单品创新升级到系统方案的持续突破,已经是水到渠成。家电圈认为,这将会成为引领产业未来几十年变革的新引擎和主动脉。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每日科技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tiao365.com.cn/news/202102/1630.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99612802

Q Q: 89397390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