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提起喝酒,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所谓“无酒不成席”,每逢佳节或是亲友聚会等重要场面都少不了喝酒助兴。
当然,还有些爱喝酒的朋友,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也经常喝上几口来“陶冶情操”。
“没事喝两口,活到九十九”、“小喝怡情,大喝伤身”、“红酒能美容”……关于酒的这些说法可谓是流传已久,甚至成为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小喝怡情、大喝伤身真的成立吗?
少量喝酒虽然可能有助于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是无论小喝还是大喝都伤身,只有“滴酒不沾”才能完全规避喝酒对健康带来的伤害。
随着年龄增长,饮酒风险增加,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如果每天饮酒可能会增加患癌症死亡的风险。
喝酒后,乙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乙醛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造成肝细胞损伤。
成年人长期饮酒可以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妊娠期妇女饮酒可抑制影响新生儿免疫系统,使新生儿出生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并且这种影响可伴随其至成年。
红酒真的能美容吗?
在饮用白酒、啤酒或红酒等不同种类的酒时,人体吸收乙醇的速度只有微小的差异,而代谢乙醇和体内蓄积乙醛的速度没有差异。也就是说,无论你喝什么酒,喝进去的都是“乙醇”,只是口味不同罢了。
红酒美容只是个美好的传说!虽然红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具有抗氧化、保肝、保护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等药理学作用,但其在红酒中的含量微乎其微,而在新鲜的葡萄皮或葡萄籽中含量最高。
通过喝红酒来摄取这一物质以达到药理学效果显然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或者吃些花生、桑葚来得实在些。并且,白藜芦醇也不是万能的保健成分,还有可能引起关节炎、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切勿盲目使用。
喝酒喝多少算少?多少算多?
每个人身体中所含体脂和水分的比例不同,即使摄入同量的酒精,实际吸收到血液中的酒精量也会不同,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同。
一个人的酒量还与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快慢有关,主要受乙醇代谢基因的多态性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人群中含有ADH1B*2*2/*2(rs1229984)纯合子个体催化乙醇代谢的能力是含有ADH1B*1/*1纯合个体的40倍,这样的个体可能天生酒精代谢就相对较快,也就是所谓的能喝酒。
因此,酒量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平均来看,一个体重为70kg的成年人每天只能代谢170g-240g乙醇,酒精上瘾者每天消耗约200-300g酒精。
从健康角度出发,哪怕喝一滴酒也是“多”,完全“禁酒”才能有益健康。
喝酒不能做哪些事?
1、严禁驾车,不宜从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不宜立刻睡觉、用太冷或太热的水洗澡、进行性生活等。
2、不宜大量喝汽水,碳酸饮料会促进胃黏膜对乙醇的吸收,也不要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可能会增加神经中枢的兴奋性。
3、不能随便服用解酒药,如果酒后服用阿片类等抑制神经中枢的药物,还可能出现致命的风险。
下列药物不宜与酒服用:
(1)阿片类等抑制神经中枢的药物,使人昏昏沉沉,血压降低,呼吸抑制,甚至会出现致命的风险。
(2)抗炎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酒能增加对肝的毒性和诱发溃疡后引起急性出血性胃炎,加重胃出血的危险性。
(3)心血管药物(非洛地平、维拉帕米等),可能会引发血压骤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昏厥,甚至休克和死亡风险。
(4)胃酸抑制药(如西咪替丁),影响酒精的代谢,会引起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
(5)抗凝血药,酒精会扩张末梢血管、抑制凝血因子,影响药效。
(6)抗菌药(头孢菌素、红霉素等),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喝酒的人应在服药前2日禁酒,直到停药7日后方可解禁。
喝醉后该如何解酒?
醉酒后可以喝一些酸奶以保护胃黏膜,减少酒精吸收,多喝水以加速酒精代谢,适当吃些水果缓解醉酒引起的肠胃与情绪不适。
酒精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被吸收的速度要高于在胃中被吸收的速度,延缓胃的排空有助于降低酒精的吸收速度。
因此,在饮酒前建议多食用一些富含油脂、碳水和蛋白质的食物,减少酒精吸收,”解酒”的功课要做在喝酒前。
酒后出现哪些症状应该去医院?
当醉酒者出现昏睡、昏迷、意识不清、躁狂、出现幻觉、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等反应时就应该警惕是轻度酒精中毒,一般不需要送往医院,但需要有人在旁看护,防止其受凉,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
而当醉酒者出现感觉迟钝、肌肉运动失调、躁动、昏迷、神经反射减弱、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又浅又快、血压降低或上升、大小便失禁等的情况时应该快速送往医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