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头条讯:《黄帝内经》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认真学习,对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由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上生活不规律等,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进行预防。
对于未病先防,《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意志,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天气,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天气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天气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因此,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体需要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天气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焖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记载:“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中记载:“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强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中记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记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就是说,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记载:“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年老还是年少,都要养护身体,保养心灵,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健康长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