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头条讯: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资管领域改革的序幕。 在资管新规框架下,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发行、销售管理、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制度细则。 资管业务全面回归本源,展现出一系列积极变化,特别是伴随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备受关注的银行理财迈入了全面净值化新阶段。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共321家机构存续有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4%。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
回顾资管新规落地4年来的成效,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资管峰会上表示,当前资管行业已经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各项改革目标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银行理财业务,目前除了个别银行少量产品纳入个案处理之外,过渡期内有序地完成了整改,理财产品净值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理财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同业理财大幅度压缩,产品嵌套规模大幅度下降,产品投资标的更加多元化……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资管行业稳步迈向合规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新老理财有序衔接,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持续完善,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当然,银行理财转型并不仅仅是净值化,还包括经营模式、投资者教育等更为丰富的内容。当下,资管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银行理财要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还要在投研能力建设、投资者教育等多方面爬坡过坎。
进入全面净值化新阶段
净值化转型是“打破刚兑”的必由之路,也是银行理财转型的核心任务。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从2018年至2021年,净值化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从27%上升到93%,今年一季度再度提升至94%。同时,保本理财产品规模从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除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难处置资产要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外,银行理财存量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从进度来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已接近尾声,但不同类型机构转型速度不一。其中,中小银行理财转型进度较快。中国银行(3.180, -0.01, -0.31%)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大中型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较大、客户结构复杂、转型考虑因素较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转型。监管已要求将个别银行难处置的资产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就银行转型的积极性和技术实力来看,转型压力不大。
光大证券(11.220, -0.12, -1.06%)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剩余存量待整改资产主要是未上市公司股权及产业基金、不良资产及风险资产、部分长期限的信用债品种等“硬骨头”。在后续处置措施和节奏上,银行要积极把握时间窗口,综合运用转让外部机构、有序回表或者发行新产品对接等方式处置,同时,做好风险管控,不因资产处置而产生新的风险。
不过,全面净值化之后,银行理财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在资本市场调整幅度较大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有2000多只理财产品“破净”,主要集中在权益类、混合类的理财产品,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党委副书记、总裁成家军近日表示,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幅度有限,涉及产品数量占比较低,总体情况可控。据统计,回撤幅度大于5%的理财产品全市场只有300多只,占回撤产品总数的2%,占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数不足1%,市场整体表现比较平稳。
不过,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也确将成为常态。在资管新规框架下,理财净值化持续推进、估值方法切换和信息披露方式转变,使得产品净值表现与底层资产的关系更加密切。苏筱芮表示,产品净值波动加大是“打破刚兑”理念下必然会面临的一个现象,需要理性看待。而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专业化管理,实现更加稳定的回报,成为银行理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郑忱阳表示,多数完成净值化转型的银行只是满足了资管行业的“入门关”,净值化产品的估值、产品结构调整、投研体系的建设仍然是重要关口,全面净值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
理财公司快速成长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动理财公司构建起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提高独立经营能力,保证理财业务合规开展。而这一办法的制定也正是基于近年来理财公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
自2019年国内首家理财公司——建信理财成立以来,“洁净起步”的理财公司逐步成长为理财市场重要的机构类型。截至3月底,理财公司共获批筹建29家,25家正式开业,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倍;理财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稳步提高,占比达60.88%,较去年同期提高30.48个百分点。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正在形成,理财机构也在业务竞争中各显神通。在业内人士看来,理财公司来自商业银行,天然具备稳健、普惠的特点,在客户、渠道、品牌以及产品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这也是理财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与之相比,中小银行自有理财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不足,布局代销赛道成为发力理财业务的可行路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银行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余额1.60万亿元。代销机构中城商行的机构数量最多,为88家;股份制银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的余额最大,占比达60%。
郑忱阳表示,理财公司多数由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设立,中小银行由于资本、人才、系统等多方面原因,理财业务发展受限。更多中小银行转向代销服务,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代销产品发行机构的中坚力量。
普益标准研究认为,中小银行在从事自营理财业务时,受制于监管约束和自身禀赋,自有理财产品品类往往相对单一,单靠自身资产管理能力难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而通过代销其他银行或者理财公司的产品,中小机构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产品种类不全的劣势,满足未来自身无法发行产品后客户的理财需求。未来,中小银行或将进一步转向代销业务,深耕区域市场。
不断丰富理财产品体系
去年以来,养老金融发展提速,养老理财成为理财公司产品体系中的一大亮点。去年9月,银保监会在“四地四机构”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并于今年扩围至“十地十机构”,进一步丰富了理财市场产品体系。截至目前,已有16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超过17万投资者进行了认购,养老理财这一新产品正逐步获得投资者青睐。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酝酿多时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在旺盛的养老需求和系列政策助力之下,养老理财产品、公募养老FOF、养老保险产品将一同参与养老金融市场,呈现各具优势、错位竞争的市场格局,满足不同投资者差异化的养老投资需求。
“2021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一方面提升既有理财产品类别的可购买性,如完善产品发行排期、丰富产品投资期限,为大众客群提供更为充分的选择;另一方面,面对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资产配置以债券类资产为主的同时,审慎稳步提升公募基金以及权益类投资的占比。”王一峰表示。
不过,在理财产品推陈出新的同时,同质化现象依然比较明显。如何向市场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其实是整个资管行业需要完成的课题。尚福林在前述会议中表示,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体系,探索发展私募股权基金、资产证券化、海外投资、家族信托等产品和配置组合。整合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管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有利的资源,开发跨资产品种、跨市场的产品。
谈及创新理财产品类型,苏筱芮表示,银行和理财公司首先可以考虑结合当下热点与市场需求设计相应产品,例如积极发行碳中和、ESG等的主题概念产品。“固收+”理财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挖掘探索其潜力。还要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研究力度,在扩大投资品类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针对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郑忱阳表示,在投资策略上,以长期稳健为投资理念,探索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积极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领域,结合先前在固收类、多资产和中长期净值型等产品中积累的投资经验,动态调整股票、债券、基金等多元化资产配置方案,逐渐增加权益类产品占比,提高资产配置收益。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均谈到了加大权益类产品发行力度,这实际上也是监管部门近来所鼓励的方向。苏筱芮表示,目前以理财公司为代表的机构还处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起步阶段,主要客群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机构对权益类产品的配置仍在探索过程中。未来,随着理财子公司经营能力、渠道建设逐步成熟,权益类产品布局将有所扩容。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丰富投资品类,为客户带来更为多元化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机构自身影响力,带动增厚自身业绩和收益。
加强投资者教育
近期,理财产品“破净”增加之后,加强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在全面净值化之后,理财产品的波动、投资收益的高低和风险大小挂钩,及时准确地做好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尤为重要。实际上,向投资者真实披露和传递产品风险信息,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进而构建长期投资的发展生态,是资产管理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资管业务转型的必经之路。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此回应表示,既然是理财,当然就会有风险、有波动,这是很正常的。金融机构要把服务做到位,做好主动宣传解释工作,切实让投资者明白投资有风险。坚定长期投资理念,一定会有应得的收获。
中信建投(22.120, -0.24, -1.07%)(601066)杨荣团队报告表示,在“打破刚兑”模式后,理财产品的风险确实有所提升,也存在亏损的可能性。因此,不应将理财产品的过往表现视为未来业绩。应正确合理有效引导客户,逐步调整其对风险收益的相关认知偏差。同时,要基于客户风险偏好,设计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产品,并在加强风险测评的基础上,为不同投资者提供相应风险等级和期限的理财产品,以体现“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投资者一是要关注具体产品的风险等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资者,建议选择中低风险产品。同时,要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疫情散发的背景下,要保持充足的现金流以防范外部风险。”苏筱芮表示,在投资者教育方面,机构需要通过多元化线下、线上渠道开展宣传,在介绍时需要注意合规用词,开辟相应的讨论专区,建立有效的咨询沟通及投诉机制,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