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外汇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每日科技头条讯:摘要1月份,在岸市场驱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走强,最高升至6.70附近。境内外汇仍然保持供大于求格局,外资参与境内股票市场热情高涨。  开年人民…

每日科技头条讯:

摘要

1月份,在岸市场驱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走强,最高升至6.70附近。境内外汇仍然保持供大于求格局,外资参与境内股票市场热情高涨。

  开年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强,在主要货币中表现强势。在岸市场驱动人民币升值态势延续。截至2023年1月末,人民币最高升至6.70附近,较2022年11月初低点回调了8%以上。1月份,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继续反弹。

  境内外汇保持供大于求格局,“结汇潮”说法被证伪。银行结售汇仍为顺差,不过即期结售汇顺差降幅明显,主要贡献来自货物贸易。面对人民币大幅升值冲击,市场主体购汇动机明显强于结汇意愿。

  外资参与境内股票市场热情高涨,净买入规模创新高。中国经济向好预期叠加全球风险偏好改善,促使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继续维持净流入。1月份,证券投资项下涉外收付款顺差明显扩大,结售汇顺差创历史新高,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同样为历史新高。

  市场以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为主,减轻了升值的财务冲击。远期结汇履约占比连续两个月高于购汇履约占比,远期结汇对冲比率明显大于购汇对冲比率,表明人民币汇率自2022年11月初转为升值之后,市场随即转为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局势发展超预期,海外主要央行货币紧缩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正文

  2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23年1月份外汇收支数据。现结合最新数据对1月份境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开年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强,在主要货币中表现强势

  人民币兑美元最高升至6.70附近。自2022年11月初开始,在美联储紧缩预期放缓背景下,美元指数(104.1728, -0.0277, -0.03%)自113降至100附近。同时,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和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经济向好预期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促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7.30下方转为升值。截至2023年1月末,人民币中间价和收盘价(境内外汇市场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最高分别升至6.7135、6.7099,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回调了8%以上。1月份,中间价和收盘价累计分别升值3.0%、2.9%,月度均值分别上涨2.7%、2.8%,涨幅基本与上月持平(见图表1)。

  人民币升值主要受在岸市场驱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人民币汇率连续回调,但各月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始终弱于在岸人民币(CNY)。2023年1月,境内外汇差均值由上月+85个基点收窄至+13个基点,主要反映了春节假期期间(1月23日至27日)CNH升值的影响,1月26日CNH升至6.74上方,较CNY偏强451个基点(见图表2)。

  人民币在主要货币中表现较为强势。1月份,在银行间外汇市场(CFETS)交易的24种货币中,人民币兑6种货币贬值,兑其他18种货币升值(兑英镑(1.2097, -0.0013, -0.11%)、日元、欧元(1.0643, -0.0003, -0.03%)和美元分别升值0.5%、1.0%、1.2%和3.0%)(见图表3)。受此影响,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延续上月反弹态势,1月末升至100附近,当月累计上涨1.2%,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上涨1.3%、2.0%(见图表4)。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境内外汇仍然保持供大于求格局,节前“结汇潮”说法被证伪

  即期结售汇减少但远期净结汇增幅明显。1月份,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以下简称银行结售汇)继续保持顺差,顺差规模为80亿美元,仅较上月减少7亿美元。其中,银行即期结售汇顺差由上月70亿美元降至25亿美元(银行自身结售汇顺差变动较小,由上月21亿美元降至19亿美元;代客结售汇顺差则由上月48亿美元降至6亿美元);未到期期权Delta敞口净结汇余额环比减少22亿美元,与上月变动幅度基本相当;远期净结汇累计未到期额环比增幅扩大,由上月40亿美元增至77亿美元,是银行结售汇顺差的主要贡献项(见图表5)。

  货物贸易收付款和结售汇顺差一增一减。1月份,货物贸易项下涉外收付款、代客结售汇双双减少,但收付款顺差由上月343亿美元增至372亿美元,而结售汇顺差则由210亿美元降至112亿美元,后者贡献了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降幅的231%(见图表6)。货物贸易项下涉外收付款差额与结售汇差额呈反向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贸企业结售汇意愿变化。

  市场主体的购汇动机明显强于结汇意愿。一般情况下,企业从出口货物到收到货款大约经历3~5个月。由于近期人民币升值始于2022年11月,截至2023年1月,人民币滞后3个月环比的收盘价均值上涨6.3%,涨幅创历史新高(见图表7)。这意味着,如果企业没有使用任何汇率避险工具,在2022年10月出口货物、2023年1月结汇,最高将承受6%以上的汇兑损失,而这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口利润率一般仅为三四个百分点。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汇兑损失,企业有动机推迟结汇、增加购汇。因此,1月份,剔除远期履约额之后的银行代客结汇占涉外外币收入比重(收汇结汇率)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至51.7%,远小于银行代客售汇占涉外外币支出比重(付汇购汇率)59.0%,后者为2020年10月以来新高,二者差额扩大至7.3个百分点,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见图表8)。

  外汇成交量上升但并未伴随“结汇潮”。1月份,境内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日均成交量从上月203亿美元升至319亿美元,环比上涨57%。尤其是1月9日,人民币汇率收盘价升破6.80,涨幅高达876个基点,当日成交量飙升至438亿美元(见图表9)。据此,市场猜测人民币升值带动企业结汇需求增加,后者又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走强。不过,1月份外汇收支数据不支持节前“结汇潮”的判断:银行代客结汇规模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18%、29%;收汇结汇率环比仅上升0.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了4.2个百分点。这或与2023年春节假期时间提前有关。当月,银行结售汇规模占即期询价成交量比重降至68%,环比、同比分别下降24个、10个百分点,表明外汇交易放量可能由银行自营交易所致(见图表10)。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外资参与境内股票市场热情高涨,净买入规模创历史新高

  中国经济向好预期叠加全球风险偏好改善,促使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继续维持净流入。1月份,证券投资项下涉外收付款顺差由上月118亿美元扩大至178亿美元,结售汇顺差由26亿美元增至88亿美元,前者为历史第六高,后者创历史新高(见图表11)。

  根据外汇局新闻稿数据,1月份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277亿美元,创单月历史纪录【1】。当月,陆股通项下(北上)累计成交额延续此前两个月的净流入态势,并且净流入规模增至1413亿元,创历史新高,而此前单月净流入规模最高不足900亿元(为2021年12月)。全月,16个交易日中只有第1个交易日为净卖出,净卖出规模仅为6亿元;有5个交易日净买入规模超100亿元,其中1月30日(春节假期过后首个交易日)净买入规模高达186亿元,为2022年以来新高。相对而言,港股通项下(南下)资金净流入规模明显减少,仅为5亿元,为2021年12月持续净流入以来新低,全月14个交易日中净流入和净流出交易日数量各占一半。陆股通与港股通累计净买入成交额轧差后,股票通项下资金延续上年11月以来的净流入态势,净流入规模升至1408亿元,创历史新高(见图表12)。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市场以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为主,有助于减轻升值带来的财务冲击

  1月份, 远期结汇和购汇履约占比双双回落,分别降至15.8%、13.4%。一方面,远期结汇履约占比连续两个月高于购汇履约占比,表明人民币汇率自2022年11月初开始转为升值之后,市场随即转为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为主。另一方面,远期结汇履约占比环比降幅(3.6%)大于购汇履约占比(2.3%),是因为2022年12月结汇履约较多,导致2023年1月远期结汇履约额环比降幅更大,远期净结汇履约额由上月84亿美元收窄至40亿美元(见图表13)。

  1月份,境内美元利率延续回落态势,本外币利差倒挂程度减弱,境内美元/人民币掉期负值收窄,1年期均值从上月-1945BP降至-1675BP(见图表14)。叠加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影响,市场远期购汇需求进一步减少,远期购汇签约额降至114亿美元,为2020年9月以来新低,远期净结汇继续保持正值,为118亿美元(见图表15)。在剔除远期净结汇履约额40亿美元之后,远期净结汇累计未到期额增加77亿美元,是境内外汇供求盈余的主要贡献项(见图表5)。

  1月份,远期购汇对冲比率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4.7%,为2020年7月以来新低,远小于远期结汇对冲比率8.6%,后者仅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见图表16)。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1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在岸市场驱动汇市开门红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局势发展超预期;海外主要央行货币紧缩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每日科技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tiao365.com.cn/news/202302/10801.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99612802

Q Q: 89397390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