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家电

中国家电海外增量重心转移 东南亚南美及非洲是新三叉戟?

每日科技头条讯: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第133届广交会在广州闭幕以后,有一种声音认为广交会的欧美用户在减少,对外贸业务未来预期较为谨慎。站在全球背景下看广交会…

每日科技头条讯:

中国家电海外增量重心转移 东南亚南美及非洲是新三叉戟?

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第133届广交会在广州闭幕以后,有一种声音认为广交会的欧美用户在减少,对外贸业务未来预期较为谨慎。

站在全球背景下看广交会,以家电产品为例,中国家电外贸业务依然向好。只是相较于过去更加聚焦欧美,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家电企业将视线瞄准东南亚、南美及非洲市场。

以海尔智家为例,近期在东南亚、非洲市场动作不断,预计2023年将在东南亚建设几百家品牌体验店。此外,海尔智家前不久举行了海尔埃及生态园奠基仪式,为面向非洲腹地的扩张迈下重要一步。

这并非个案。美的集团在埃及、巴西正在提速;tcl同样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加速扩容;而海信则在今年1月成立了东盟区总部,巩固欧美日市场的同时,继续扩大海信电视在亚太市场的业务,在东盟市场将会黑电白电双轮驱动。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欧美市场外部环境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中国家电品牌正在全球构建完善的供应链来保持稳健增长的确定性。

中国家电东南亚市场扩容

去年,由于整个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家电出口受到了颇为严峻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逐渐回暖,如何把握好行业发展趋势、在第一时间抓住增长红利就成为所有家电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进入2023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中国家电企业正不约而同把东南亚市场作为发展重心。海尔、海信、美的、长虹、TCL、格力、格兰仕、老板电器等开始全方位提速。

从历史上看,中国家电的“东南亚热”有其深层次的环境与现实基础。

一方面,东南亚趋于稳定的环境和数量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它具备很强的消费潜力,再加上与中国毗邻,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消费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使得东南亚市场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站。

另一方面,中国与东南亚的产业协同具备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时间来到2023年,随着东南亚国家大多都取消管控、促进经济的策略,为中国企业向东南亚市场出口提供了良好基础。相对稳定的东南亚市场相比于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的北美、欧洲等热门市场来说,无疑是中国企业出海更现实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且中国企业在面向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合作中存在优势,预计东盟与中国的协同态势会持续升温,进而会带来大量的出口与进口机会,中国家电企业面前东南亚市场加大开发与投入力度也就理所当然了。

南美、非洲布局广泛,“新三叉戟”格局显现

东南亚市场之外,近期中国家电企业对南美、非洲市场的开发热度也颇大,这让东南亚、南美及非洲成为中国家电获得海外增量的“新三叉戟”。

针对非洲,中国“白电双雄”在埃及的布局最为典型。

前不久,海尔智家投资的海尔埃及生态园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美的在埃及的洗碗机工厂得到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一行的视察。此外,康佳、万和电气等在埃及先后进行投资。

通过北非国家埃及所拥有的独特地缘优势,中国家电企业可以加快进入中东、非洲、欧洲市场的步伐,中国智能制造面向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将更值得期待。

有一组数据也佐证了埃及所辐射的非洲、中东等市场的增长潜力。根据今年三月召开的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的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联盟(埃及牵头成立)家电出口额同比增幅达到11%。

至于南美市场,格力计划在巴西拓展商用空调业务、TCL计划在巴西推进冰洗等白电和光伏业务的落地、美的巴西Midea Industria do Brasil(MIDB)新工厂正式奠基…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海外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很明显,中国家电巨头中意并收获高增长的东南亚、南美及非洲这“新三叉戟”的重要性凸显。随着这些重点区域的打通,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浪潮将会由点及面、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当然,在东南亚、南美及非洲之外,并不代表其它地区不重要。

比如前几年中国企业的出海热门目的地欧洲、北美等市场,尽管欧洲因为俄乌战争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北美市场又因美国的强势而面临掣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企业面向全球发展的必经之地。只是在目前,综合种种环境因素考量,大家会把视线更加着眼于“新三叉戟”身上。

而在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市场当中,中国家电企业其实很早就有了相对完善的布局,这一轮的加速更多是提升确定性。未来,中国家电将借助这些新兴的增量市场,为全球消费者带去更多更好的中国产品与服务。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每日科技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tiao365.com.cn/news/202304/11457.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99612802

Q Q: 89397390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