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头条讯:
(图片来源:东方IC)
韩浩月/文 近日,有疑似歌手李玟控诉遭《中国好声音》不公平对待的录音和视频先后曝光,“站在台上被别人侮辱”、“与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身负腿伤”、、“在舞台上跌倒”……《中国好声音》对此发布回应称相关内容属于“恶意剪辑”,但舆论并不认同。不断发酵的质疑让《中国好声音》母公司港股星空华文大跌,市值蒸发百亿。
据了解,李玟参加录制了第11季《中国好声音2022》。早在2022年9月28日,一段李玟质问《好声音》导演组“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视频就曾被曝光。如今这次广为传播的录音与视频,也被证实发生时间为去年9月。在公众看来,时间点与事件性质的吻合,无疑提高了李玟确遭不公平对待的可信度。在一年之内,一档选秀节目两度出现品牌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对选秀乱象再度生疑。
《好声音》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小程度源于网友的情绪使然。李玟2023年7月5日去世后,与她有关的后事处理、悼念与追忆等消息,一直被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她曾遭不公正对待的旧消息,也在社交媒体同步传播,并伴随一段9分钟录音的出现而掀起轩然大波。人们把对李玟的同情与怀念,转化为对《好声音》的怒火,由潜流到漩涡再到波涛汹涌,这一舆论事件的形成方式,恐怕是《好声音》始料未及的。
作为综艺节目的一种,选秀以其强竞争性分外吸引眼球,一度成为综艺的代名词。有关选秀的内幕,比如场外投票、花钱打榜、假观众、签约潜规则等,早已通过媒体报道,成为广为人知的套路。此外,选秀节目策划退赛、选手矛盾、导师离场、购买热搜等做法,也被认为是常见的宣传手段。在近20年选秀史的熏陶下,很多人都明白了选秀节目“秀”的本质,也不乏有人认同“只要节目好看,管它什么手段”这一所谓“娱乐精神”的合理性。
在脱口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内容占据消费者大量时间后,电视选秀节目的关注度早已大大降低,甚至有人提出选秀节目没人看为何还要办的质疑。“歌唱选秀已近黄昏”的说法,在十年前就成定论。之所以十年后仍然有平台坚持制作歌唱类选秀节目,表明这类节目仍然拥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利益。但《好声音》在经历这一轮大的风波之后,是否还会继续办下去,这很考验制作方与播出平台的决策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事实上,包括歌唱类选秀以及其他热门综艺,都曾面临来自主管部门与大众舆论的双重压力。官方的紧急叫停、发布文件严管、处罚平台等做法,以及每当选秀节目爆出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而来的舆论谴责,都使得制作选秀节目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为。而之所以这类节目即便挣扎着也要顽强生存下去,除了利益使然之外,根本原因在于,外部强力其实很难对节目内在形成监督、构成影响。
选秀节目不仅有来自原版权方提供的详尽执行手册,而且还会进行很多的本土化改造,这无形中构筑了一道秘密的壁垒,除了制作单位内部,外界很难知晓节目组与导师、选手之间所签的合同内容,也无法掌握节目每一个制作细节的出发点与用意。所以,尽管这些年人们觉得已经熟悉了选秀节目的套路,但仍有诸多秘密与谜团被很好地隐藏。
李玟的录音与视频这次被传播,正是因为被当作秘密与谜团来看待,才激怒了网友。同样的内容,在去年或者更早一些,人们多少都还会掺杂有看花絮的八卦心态,但李玟的腿伤以及癌症,以及她所坚持的规则与标准,这次都让网友产生了真切的痛感,当这种痛感因为当事人的去世而无法找到更好的寄托之后,批评制作方与平台,便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8月18日晚,深陷舆论漩涡的《好声音》正常播出,这意味着李玟与《好声音》曾经的冲突,暂时并未给节目带来真正的冲击。舆论不满只是一方面,谴责并不能代替其他,迫使节目停播。但无疑,这一轮舆论关注,将会使观众与网友进一步对歌唱类选秀节目的制作模式产生更深的质疑,并继而失去残存不多的兴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