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头条讯: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的医生说,开学不到两周,儿童精神科已经非常忙碌,而开学一个月,儿童病房就会进入住院高峰期,病人很难住进去。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难?父母、学校乃至社会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的心灵?腾讯育儿《孩子不抑郁》邀请执业精神科医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刘电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边玉芳、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深度探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精神压力如此大?
核心观点:
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以及稳定的生活。
问:开学初医院精神科爆满,近年来心理咨询的门诊量增加,其中大部分是儿童青少年。这是一个全国普遍的现象。国家卫健委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发现省级精神科医院都有专门的儿童青少年病房,这是以往没有的现象。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刘电芝:开学初出现医院精神科爆满的现象,实际上是一根稻草压倒了骆驼。开学时出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开学时压力增大,更是平时压力累积太多的爆发。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拔高,不仅在学校要学得好,还要追求各种班的学习。学校只要求认不要求写的字,家长要求又要认又会写;一分钟口算不仅要正确,而且数量还要多,所以大大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达到这些高要求又常常是通过反复的机械练习来达到,且孩子是被动地、逼迫地学习。因此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就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出现抑郁。
还有评价体系单一,只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有自己的特长,却被忽略了。大量的学习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没有机会体现自己的特长与能力,也就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几点都是导致孩子抑郁的很重要原因。
刘华清:其实对于儿童精神科门诊来讲,开学和假期都一样的爆满,开学的就诊人数之所以增加,可能是因为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无法上学,没有完成作业,无法应对学习、同学关系的压力。新冠疫情期间大家两三年没有去学校,几乎是在网络课堂上学,社会交往互动、户外活动减少这些因素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无形之中传递了很多压力给孩子,这就导致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减少本身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精神问题。重复作业太多,作业做不完;没有体育活动、社交活动,这是儿童精神科爆满的一个原因。
徐凯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玩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冰心在北大附小有一个著名的题词,就是痛快地玩,专心地学。如果现在只有专心地学,没有痛快地玩,那么专心地学肯定也做不到。
问:孩子学习内卷,家长说学校给压力,学校说家长给压力,所有人都很痛苦。教育为什么变成了一个人人痛苦的局面?
刘电芝:家长需要纠正自己的一些观念。有的家长认为睡觉浪费时间,要把睡眠时间克扣一点出来学习。但是睡眠不足,注意力怎么集中,孩子的学习效率怎么提高?第二是运动不足,孩子不仅放学以后所有时间被课外班占满,而且课间也不被允许出去。学校和老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课间的十分钟对大脑的修整有非常大的作用。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不完全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还有家长的原因,家长把孩子当作宝贝,碰到一点都不得了。所以家长必须端正观念,否则老师怎么放得开,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还有一方面是一些孩子长期没时间玩、没有玩导致不会玩,即使与其他孩子在一起也不知道怎样玩。家长要意识到,玩耍是一个认知发展与社会化的过程。第一是要保证孩子的玩耍时间,第二是同龄孩子的交流互动就是学习。
边玉芳: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过分追求升学的机会、就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家长需要改变观念,并不是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的。每个人先天的素质以及潜能是不一样的,需要放宽心,用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儿童观培养。
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实际上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之间不是正比例关系,没有时间投入的孩子当然不会有好成绩,但是当成绩达到一定的程度,过多的时间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压力和孩子的成绩之间达到优质性结构,我们不能对孩子没有要求,但是过高的要求会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取得好成绩需要讲究科学的道理,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在学习的一段时间里高度专注,能够刚好与能力匹配。有效学习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第一个是有效学习时间,在学习中真正专注的时间;第二是学习的内容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第三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情绪投入,如果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不快乐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取得、学习动机的提高,背后有科学依据,我们一定要科学育儿。
徐凯文:现在这样一种竞争,没有赢家,所有人都是输家。我在北大工作很多年,也处理了很多危机。一直能考第一的人更焦虑,因为他们下次还得考第一,一直得考第一,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比谁都严重。所以在这样一种教育观下,没有人能赢,所有人都会出问题。
抑郁是结果、现象、症状,而不是病因。如果一百个孩子当中有一个孩子出了问题,那可能是生物遗传的问题,靠药物治疗。如果一百个孩子当中有六七个孩子出了问题,那可能是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如果一百个孩子当中有二三十个出了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反思和重视了。孩子认为当知识变成考点,为了学习而学习,就没有意思了。
问:内卷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是拔苗助长,很多孩子学习超出年龄段的东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有一个观点是学习不能讲竞争,讲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如何看待顾老师的观点呢?
边玉芳:顾先生有一句话在中国教育界非常流行,叫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老师刚刚那句话不是截然反对人与人之间在学习上竞争,但是我们现在的竞争太过了。这导致同学之间没有任何爱,把彼此当成竞争对手,我们不能有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接班人,比起一分之差,品质的培养更加重要。
中国孩子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金奖,在很多国际评价项目里中国的成绩很好,但是中国的诺贝尔奖很少。这里面反映出内在动力的缺失,没有兴趣就没有终身学习。我们呼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良好的性格培养比成绩更加重要。有一些毕业的大学生在家里啃老,不能正常适应社会,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这是孩子此前成长路上埋下的雷。
竞争和评价制度紧密连在一起,我们经常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现在把竞争等同于学习的竞争,就等同于只有一把尺子。如果家长和社会都用学习这把尺子去量,孩子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标准,那么人永远被分成三六九等,很多孩子始终不能在主流社会评价体系里获得成就感。抑郁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就是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感、意义感,很多人在一把尺子里否定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刘电芝:竞争是跟他人比,是外部动机。要战胜别人、打倒别人,可能短时间能起到效果,但是没有长久的持续的内部动力,就不会有大成果。有兴趣、学了很兴奋,还想进一步追问,这才是来自内部的动力,这才是学习应该追求的。过度的竞争实际上削弱了内部的动力。
刘华清:合作竞争是好的,团结友爱也很重要。如何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呢?大家彼此不设防,共同面对学习的压力,培养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环境好了、心态好了,同学之间彼此友爱,共同上进,营造舒服的心理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重要的意义。
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保证孩子的睡眠、心理健康。孩子抑郁和以上的因素有关,也和父母的心态有关。如果学习压力大、竞争压力大,父母还站在老师那一边,给孩子提高要求、说名次,把父母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也会差。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父母要把早年不自觉的一些负面影响、家庭传承的影响反思、自我消化,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增加孩子对学业的兴趣,在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好多孩子开学的时候因为焦虑抑郁无法上学,家长又没有意识到是心理问题,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风险。如果早期发现有抑郁,应该停下来,进入休假休学的状态,保证孩子的健康。
竞争是一种动力,也是压力。学习压力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突发因素。我们在临床当中可以看到好多抑郁的孩子们,在早年有很多创伤,比如和父母分离的创伤;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过多的批评打骂贬低;父母婚姻不和谐,家庭离异;家族遗传,家族当中有抑郁等精神状况问题,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早年有很好的依恋,孩子就内心强大,不怕竞争,不怕学习压力,能有非常强大的能力来应对困难和压力。如果早年的依恋不够安全,自我感到被抛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渴望被人尊敬、欣赏,而唯一的途径是学习好,被老师、家长表扬。
考入好的学校,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竞争不过班上的同学,就会感觉失败和挫折。这样的孩子对失败极为敏感,始终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和同学建立关系也非常困难,所以上学的时候就觉得不被周围人欢迎和接纳,这样的孩子可能有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强迫焦虑这些问题。作为家长、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温柔地对待和理解。
问:很多同学靠竞赛保送,到了大学坚决换别的专业,觉得学竞赛学科已经学到很恶心的程度。为什么教育会变得这么功利,让孩子感到痛苦、甚至于开始排斥?
刘电芝:所有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进入大学,所以竞争很激烈。学得好的孩子,他们也会厌烦,因为每天都是开足马力,还会时时担心竞争的失败,一直处在高压中;那些学得不够好的人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不仅老师批评、家长指责,而且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因为学习不好被同学边缘化,人际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又没有朋友,那么一定很孤单、苦恼,就会逃避那种环境,不愿意去学校,对于学生而言的产生心理问题的两大来源是学业失败和人际关系,而后者往往被家长忽略。
刘华清:学业失败、人际关系压力增加、被同学看不起、被老师批评,都是孩子面对的一些压力。抑郁症的孩子因为认知功能下降、动力缺乏、注意力以及记忆力下降,脑子变得迟缓,所以没有能力去学习。轻中度的抑郁发作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的下降,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影响,更不想去上学,担心老师批评或者同学看不起自己。
对于家长来讲,有的孩子一边吃药一边上学,这是一个可行方案。但是如果孩子有很重的症状,服药期间去上学,可能会因为药物作用变得困倦,会影响认知功能,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所以作为家长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非常积极的建议,评估孩子的学习能力,如果靠吃药能够维持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可以上学。如果孩子伤害自己,发脾气冲动,没法控制自己,这时候一定要专科医院的评估,让孩子请假休学。等把抑郁状态调整好之后,有能力再继续上学。
学校和医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评估孩子的病情,一方面要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综合评估判断,最后取决于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的抑郁症状有所改善,但是内心又不够强大,没有能力上学,但是家长硬推着去上学的话,对孩子可能是雪上加霜。
边玉芳:现在家长也有满满的不安全感,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想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多考几个证,读更好的学校,未来能够找到工作。家长的不安全感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其中也有社会的原因,需要政府部门的行动。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有时候家长的出发点和做法恰恰是背道而驰的,最后的结果可能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隐患。一般家长对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抱有侥幸心理,但是一旦孩子真正出现心理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只要孩子健康,其他的我都不在乎”,但是这时候孩子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不能等到孩子真正抑郁了再去改变他。治疗比预防所要付出的代价大得多。
问: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更加幸福快乐,同时也能学得好,有更好的发展?
徐凯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前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策略方法。家长把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不知不觉倾斜到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帮了倒忙。很多家长抱着刻舟求剑的心态,用40年前的青春期经验去理解现在的孩子,但孩子的环境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要俯下身躯,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多考一两分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显而易见。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事情,今天的考试放长远来讲并不重要,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边玉芳:要科学地认识孩子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因为我们未来都是终身学习者。
香港侯杰泰教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结果,把孩子分成吃早饭和不吃早饭的两类,发现他们的成绩有很大的差距,吃早饭的孩子成绩远远比不吃早饭的孩子好。将孩子分为补习和没有补习两类,补习的孩子远远好于不补习的孩子。但是吃早饭的和不吃早饭的孩子的成绩差异远远大于补习和不补习的孩子。这个研究的直接结论是,去补习不如吃早餐。其实我们都知道早餐意味着什么,孩子早上上四节课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营养,这个非常重要。有早餐吃的孩子意味着家庭稳定、亲子关系稳定。曾经有一个研究发现,当亲子关系增加10%,孩子的成绩在小学能增加5%-6%,初中能增加3%-4%。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以及稳定的生活。
我们自己做过一个研究,在北京两个非常好的高中里,对高考之后的孩子进行追访,为高考这个阶段爸爸妈妈的帮助打分,十分表示有非常积极的影响,零分表示没有影响,负十分表示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90%的孩子对父母的评价位于0-负10分之间,觉得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是有负面影响的。对于高考这件事,家长能够真正帮助的东西,就是给孩子做好后勤保障,给孩子鼓劲。家长应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去帮助孩子,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正确的归因。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孩子对学习有自信,这种自信一定得是真实的自信。不是当孩子没考好或者比赛失败对孩子的夸大表扬,而是当孩子克服困难,取得了一点成绩的时候,让孩子真实体验到原来我是可以的。让孩子都跟自己比,一点点攻破困难、取得进步,有一些真实的体验。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学,有一个榜样或者职业在吸引他,知道未来要成为什么,这个东西可以作为一个信念,促进我们的孩子不断地学习。
我们说改变一个孩子很难,但是也很容易。一定要认识到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要分类指导要因,找到孩子学习的突破口,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有良好的自信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还能收获很好的成绩。
刘华清:第一是家庭稳定,温暖和睦的家庭和相亲相爱的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第二是如果孩子已经有过抑郁的问题,那么一定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学习在健康面前不是那么重要。第三是如果孩子早年因为陪伴缺失或者家庭环境不良产生问题,那做父母的要有反思的能力,要给他支持、理解、高质量的陪伴,弥补早年的缺失,让孩子在学习和健康的方面走得更好、更稳。
刘电芝:我觉得亲子交流非常重要。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没有养成交流的习惯,孩子遇到困难,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困难或者知道了也没有提供支撑。如果家长和孩子有顺畅的交流,孩子喜怒哀乐都愿意讲,哪怕家长解决不了,只要愿意倾听,孩子一定不那么容易产生抑郁问题。家长要养成交流的习惯,每天至少有一刻钟跟孩子交流,双向互动,包括家长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也会有问题,甚至可以征求他的解决意见。孩子会觉得每个人都会有困难,这可以转变他的心态甚至增强抗挫能力。
第二是营造一个快乐的交流氛围。交流是愉快的,一定是以表扬为主。和孩子交流中,如果觉得孩子处理得不对,一定不能批评更不能羞辱。如果是指责或者羞辱,下次孩子就不愿意再讲了。比如有些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结果家长指责孩子,怎么他们不欺负别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不管什么问题都愿意交流,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不仅每天要交流,问题不过夜,最好每周有一次户外亲子活动,密切亲子关系。
第三,交流要同频。不像过去的物质匮乏年代,现在孩子已经有足够丰富的物质了,但家长的教养方式还停留在生活冷暖的关注上,孩子需要的是尊重、公平与权利,因此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与喜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有选择权、讨论权。
此外,家长一定要看到孩子的长处,发挥孩子的专长,给孩子机会去展示,让他有成就感、自豪感。要端正观念,不是课堂上的学习才是学习,玩也是学习,在玩中孩子需要理解、遵循游戏规则,认知在发展;在玩中同伴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竞争,是极好的社会化机会。
知识难以穷尽,知识是学不完的,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掌握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才能高效学习,产生快乐学习。且知识学了不用会遗忘,但是知识和思路方法是终身受用的。
整理:廖晞冕
审核:蔡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